静海区立足区情实际,抢抓新型风光电储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,把优化产业营商环境作为破局的关键点,以“链式思维”抓发展,着力营造有利于绿电行业集聚的产业发展环境。
一、强化要素保障,激活产业发展“新动能”
一是完善人才配套设施。在具有相对完备新能源产业体系优势的中旺镇,建设1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,投资2.3亿元建设蓝白领公寓。结合生活配套区规划,探索引入中旺职业学校项目、高端人才创业中心、阳光步道、青静黄水上旅游观光带、新能源示范使用场景等配套项目,逐步打造静海区东南部产业新城。二是完善绿电行业就业服务体系。作为2025年静海区10项民心工程之一,静海区在绿电项目集中的中旺镇设立了两个“津彩e就业”服务驿站,创新“党建+就业”服务模式,设置政策咨询、招工登记、职工服务、直播带岗、自助服务等窗口和功能区,服务园区内百余家企业和近4000名职工,结合绿电行业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需求,强化就业帮扶,打通就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企业和周边区域求职者提供咨询、招聘等全方位服务,助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题,促进绿电行业高质量就业。三是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。根据落户项目的体量,差异化安排发展空间。中核集团下属新华电力沟渠光伏发电升压站项目预计总投资4.6亿元,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1.2亿元,年缴税收1380万元。针对该项目暂无建设用地可用的现状,静海区以盘活闲置地块为突破口,推动新华电力公司通过法拍盘活闲置土地,帮助项目成功落地。截至目前,该项目升压站运维控制中心、配电装置楼等单体建筑主体施工已全部完成。
二、优化提升服务,当好服务企业“排头兵”
一是提供“套餐服务”。2025年3月,进一步完善了《静海区推进户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管理办法》,通过部门联动服务,及时公布全区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电网承载力结果,并组织项目单位开展申报并网培训,实施分类备案管理,为光电项目提供套餐制服务,引导光伏项目有序发展。二是开展“定制服务”。按照“清单制+告知承诺制”的改革要求,在优化审批流程及压缩审批时限上下足功夫,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,建立绿电投资建设项目“窗口+专班+一线”的“定制化”服务模式,开辟绿色通道,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“并联审批”专区,企业只需提交一次材料,各部门同步办理,“一家牵头、并联审批、限时办结”,实现全市首个风电项目5个工作日“拿地即开工,再创静海服务的加速度”。三是完善帮办代办服务。建立绿电项目“专人负责、队员协作、通盘协调”的代办服务,指导企业逐环节有序办理审批手续,打造“一项目一流程一清单”特色,做到“靠前服务+主动出击+领办帮办代办”。
三、狠抓平台建设,打造产业承载“强引擎”
一是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。一方面,集成数据,实现备案、环评、用地等4项审批“一表申请、并联审批”,审批时限压缩25%。另一方面,促进绿电产业链精准供需对接,实现产业链企业一企一户的定制化服务,及时将惠企政策送至企业,对企业出现的难题及时发现、及时解决。二是创新“静心监管”服务。在“静心办”服务平台搭建“静心监管”服务模块,提高对绿电行业的行政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,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。对纳入“静心监管”试点企业名单的绿能产业企业,除被投诉举报、转办交办案件线索、专项检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,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。三是搭建问题解决新平台。制定属地管家+专业管家+协调管家三级包联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,运用“线上+线下”“主动+被动”的服务模式,建立从收集、解决到反馈的全链条机制,进一步打通政企沟通壁垒,助力绿电行业健康持续发展。